荨麻疹瘙痒可通过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避免搔抓、调节情绪等方式缓解。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反应、物理刺激、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
1、冷敷降温:
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瘙痒部位,每次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少组胺释放,暂时缓解灼热感和肿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可用干净纱布包裹冷敷物。
2、药物涂抹:
炉甘石洗剂通过氧化锌成分收敛止痒,每日涂抹3-4次;1%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局部红肿严重区域,每日2次。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面部及皮肤薄嫩处慎用。
3、口服抗组胺: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每日1片,嗜睡副作用较小;赛庚啶适用于夜间瘙痒加重者。慢性荨麻疹需持续用药2-4周,用药期间忌酒及中枢抑制剂。
4、阻断搔抓:
修剪指甲至平滑,夜间可戴棉质手套。搔抓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组胺,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采用拍打或按压方式替代抓挠,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
5、情绪管理:
压力会通过神经肽P物质加剧瘙痒,练习腹式呼吸每天3次,每次5分钟;正念冥想有助于降低应激反应。焦虑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劳拉西泮等抗焦虑药物。
急性期避免食用海鲜、坚果等高组胺食物,选择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保持室温22-26℃及40%-60%湿度,沐浴水温不超过38℃。记录发作时间、部位及诱因,持续48小时不缓解或伴呼吸困难需急诊。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肥大细胞膜,每周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