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可诊断直肠前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直肠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1、直肠前突:
排粪造影能清晰显示直肠阴道隔薄弱形成的囊袋状突出,多见于经产妇。典型表现为排便时造影剂向阴道方向膨出,深度超过3厘米可确诊。轻度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重度需手术修补。
2、盆底失弛缓:
影像可见肛直角不开放、耻骨直肠肌痉挛性收缩。患者常伴排便费力、肛门坠胀,可能与长期精神紧张有关。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腹式呼吸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肉毒毒素注射。
3、直肠脱垂:
造影显示直肠全层或黏膜层套叠式下移,分为内脱垂和外脱垂两种类型。患者多有肛门失禁或黏液便,与盆底肌松弛有关。轻症采用提肛运动,完全脱垂需行Altemeier手术。
4、会阴下降:
静息期会阴位置低于坐骨结节水平2厘米以上,动态观察可见排便时会阴进一步下移。长期便秘或分娩损伤是主要诱因,电刺激治疗配合盆底肌锻炼效果显著。
5、耻骨直肠肌肥厚:
影像表现为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异常增厚、压迫直肠,多与慢性炎症刺激相关。患者有典型"铅笔样"细便症状,推荐温水坐浴缓解,顽固性病例考虑部分肌肉切除术。
检查前需清洁灌肠准备,检查中配合医生完成不同体位拍摄。日常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饮水1500毫升以上,避免久蹲用力排便。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三个月以上的提肛训练,定期复查排粪造影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