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可通过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羟氯喹免疫抑制、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与自身抗体产生、遗传易感性、感染诱发、妊娠期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
1、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妊娠期首选抗凝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依诺肝素、达肝素钠等药物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抗凝治疗需持续至产后6周,剖宫产术前需暂停12小时。
2、抗血小板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盘循环。建议孕前开始服用至孕36周,每日剂量不超过100mg。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不良反应。
3、免疫调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初始剂量20-40mg/天,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长期使用需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监测血糖血压变化。
4、免疫抑制:羟氯喹能调节自身免疫反应,降低抗体滴度。推荐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至分娩,常规剂量200-400mg/天。该药安全性较高,罕见视网膜毒性需每年眼科检查。
5、重症干预:血浆置换适用于 catastrophic APS患者,可快速清除抗体。每周2-3次置换,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需中心静脉置管,警惕感染和电解质紊乱风险。
患者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建议每天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和胎儿生长发育,孕28周后每周胎心监护,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