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术后需注意创面护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用药管理和复查随访。主要措施包括观察出血情况、流质饮食过渡、避免剧烈运动、规范服用药物和定期肠镜复查。
1、创面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排便性状,若出现鲜红色血便或持续腹痛可能提示创面出血。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建议用温水冲洗,避免使用粗糙厕纸摩擦。电凝切除术后可能产生黏膜灼伤性溃疡,通常2周内愈合,期间禁止灌肠或使用栓剂。
2、饮食调整:
术后6小时开始少量饮水,24小时内进食米汤、藕粉等无渣流食。3天后逐步过渡到稀粥、烂面条,1周后可尝试软米饭。需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及辛辣刺激食材,高纤维蔬菜水果建议2周后逐步添加。多发息肉切除或较大创面者需延长流质饮食时间。
3、活动限制:
术后3天应卧床休息,避免久坐压迫直肠。1周内禁止提重物、深蹲等增加腹压动作,2周内限制长时间行走和骑车。腹腔镜手术患者需特别注意穿刺孔愈合,咳嗽时用手按压腹部减轻冲击。
4、用药管理:
需遵医嘱服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高血压患者应维持原降压方案,但需暂停阿司匹林等抗凝药5-7天。出现发热或持续疼痛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非甾体抗炎药。
5、复查随访:
术后1年需行全结肠镜复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6个月复查。每次复查应携带病理报告,多发息肉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档案。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术后每3个月需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同时进行基因检测咨询。
术后恢复期建议每日补充2000ml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2周后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应避免核心肌群训练。饮食中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促进创面修复,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保持每日规律作息,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出现持续腹胀、发热超过38℃或排便习惯改变超过3天时应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