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与年龄增长、肥胖、关节劳损、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1、关节软骨退变
关节软骨是覆盖在骨端表面的光滑组织,具有缓冲压力和减少摩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软骨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软骨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逐渐流失,导致软骨变薄、龟裂甚至剥脱。这种退变在承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更为明显,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活动时轻微疼痛。
2、骨质增生形成
软骨退变后,关节边缘的骨膜在异常应力刺激下发生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这些骨赘可能压迫周围神经或软组织,加重疼痛症状。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及边缘骨刺形成,这是诊断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3、滑膜炎症反应
软骨碎片脱落后可能刺激滑膜组织,引发无菌性炎症。滑膜充血增生并分泌过量滑液,导致关节肿胀。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会加速软骨分解,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会出现晨僵现象,但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肌肉萎缩无力
由于疼痛导致活动减少,关节周围肌肉可能出现废用性萎缩。股四头肌无力会减弱膝关节稳定性,加速关节退化。肌肉力量训练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选用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低冲击运动。
5、关节畸形发展
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关节对线不良,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这种结构改变会进一步加重关节负荷不均,严重者需进行截骨矫形或关节置换手术。早期使用支具矫正力线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骨性关节炎患者应保持适度运动,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爬楼梯、深蹲等加重关节负荷的活动。体重超标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减轻关节压力,建议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疼痛发作期可局部热敷或冷敷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温度控制避免烫伤或冻伤。定期进行关节功能评估,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疼痛明显时可短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须警惕胃肠道副作用。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需严格无菌操作,每年治疗次数不宜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