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可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外用抗生素、口服抗生素、皮肤清洁护理、隔离防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脓疱疮最常见的致病菌,其分泌的毒素可破坏皮肤角质层形成脓疱。这类感染好发于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典型表现为薄壁水疱迅速化脓形成蜜黄色结痂。治疗需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的莫匹罗星软膏等局部抗菌药物,严重时需口服头孢氨苄。
2、链球菌感染: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多引起大疱型脓疱疮,特征为直径1-2厘米的松弛性大疱,疱液初清后转浑浊。这类感染易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需早期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病灶周围可能出现淋巴管炎红线,提示感染扩散。
3、皮肤屏障受损:
湿疹、虫咬、外伤等导致的皮肤完整性破坏为细菌侵入创造条件。夏季多汗使皮肤浸渍,更易发生感染。护理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保持患处干燥,避免搔抓加重皮损。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免疫缺陷人群更易发生严重脓疱疮。这类患者可能反复发作,并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5、接触传染源:
共用毛巾、玩具等物品可造成儿童集体机构传播。患者疱液中含有大量致病菌,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均可感染。预防需隔离患者至痂皮脱落,对污染物进行煮沸或消毒剂浸泡处理。
脓疱疮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每日更换消毒。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创面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A、C增强上皮再生能力。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应避免游泳等可能污染创面的活动。皮损完全愈合前禁止使用公共洗浴设施,家庭成员需分开使用洗护用品。儿童患者需修剪指甲并佩戴手套,防止夜间无意识抓挠。环境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消毒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