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皮肤外伤、接触传染源、合并其他结核病灶及遗传易感性。
1、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皮肤局部防御能力下降,结核分枝杆菌更易突破皮肤屏障形成感染。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2、皮肤外伤:
开放性伤口、烧伤或手术创面可能成为结核杆菌入侵门户。细菌通过破损皮肤直接接种感染,常见于医务人员或结核病患者家属接触污染物后的意外暴露。规范处理创面并做好防护可降低风险。
3、接触传染源:
密切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脓液等分泌物,或使用被污染的衣物器具可能导致感染。皮肤结核具有较低传染性,但免疫功能正常者仍需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皮损分泌物。
4、合并其他结核:
约30%皮肤结核患者合并肺、淋巴结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细菌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皮肤。典型表现为寻常狼疮或瘰疬性皮肤结核,需全身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
5、遗传易感性:
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效率,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易感倾向。这类患者接触结核杆菌后更易发病,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皮肤结核患者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避免日光直射皮损部位防止色素沉着;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观察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不良反应。皮损完全愈合后仍需随访2年,监测复发迹象。日常避免搔抓皮损,接触患处后需彻底洗手,分泌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