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狭窄通常不会自然好转,需要医学干预才能改善症状。食管狭窄是指食管内径变窄,导致吞咽困难等症状,多由炎症、瘢痕或肿瘤引起。
1、炎症性食管狭窄:
反流性食管炎或感染引起的食管狭窄,早期通过药物治疗可能缓解。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分泌,减轻炎症。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能促进食管黏膜修复。若炎症长期未控制,可能形成纤维化狭窄,需内镜下扩张治疗。
2、瘢痕性食管狭窄:
化学灼伤或手术后瘢痕导致的狭窄无法自行恢复。轻度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术改善,严重者需放置食管支架。反复扩张治疗可能引起再狭窄,需定期复查胃镜。儿童误服腐蚀剂后需警惕迟发性狭窄,即使急性期无症状也应长期随访。
3、肿瘤性食管狭窄:
食管癌或外压性肿瘤造成的狭窄属于器质性病变。早期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晚期患者采用支架置入缓解梗阻。放疗可能加重纤维化狭窄,需结合抗纤维化治疗。此类患者需营养支持,必要时行胃造瘘术。
食管狭窄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软食、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进食时保持坐位,细嚼慢咽,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狭窄程度,出现呕吐、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适当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空咽练习,有助于改善进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