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早期征兆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易骨折、牙齿松动、指甲变脆、行走困难、夜间小腿抽筋等。这些症状通常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相关,需通过骨密度检测确诊。
1、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脊柱区域,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突然剧痛,常因椎体微骨折导致。疼痛在久坐、久站后加重,平卧可缓解。约50%的患者以腰背痛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认为腰肌劳损。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这种变化呈渐进性,常伴随胸廓变形。测量发现一年内身高降低超过2厘米即需警惕。
3、驼背畸形:
多发性椎体骨折可引发脊柱后凸驼背,医学上称为"Dowager's hump"。胸椎中段最易受累,严重时肋骨下缘与骨盆接触,影响呼吸功能。
4、易发骨折:
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桡骨远端、股骨颈和椎体。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达20%,是骨质疏松最严重后果。打喷嚏、弯腰抱物等日常动作都可能诱发。
5、牙齿脱落:
颌骨骨量减少会导致牙槽骨吸收,表现为牙齿松动、脱落或假牙不适。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常人,口腔健康与骨质疏松存在双向关联。
6、指甲变脆:
指甲中40%成分为胶原蛋白,其代谢异常可反映骨基质合成障碍。表现为指甲纵嵴增多、易劈裂,常合并头发干枯。这种改变比骨密度下降早出现5-8年。
7、行动受限:
脊柱变形会改变重心位置,导致步态不稳、行走速度下降。患者常主诉"迈不开腿"或"脚抬不高",跌倒风险增加3-4倍,需借助助行器活动。
8、夜间抽筋:
低钙血症引发的肌肉痉挛多发生在腓肠肌,常见于凌晨3-5点。抽筋频率超过每周2次提示钙磷代谢紊乱,可能伴随骨转换指标异常。
预防骨质疏松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选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维生素D建议维持血清25OHD水平在30-50ng/ml;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和碳酸饮料;6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出现两个以上征兆时建议尽早就诊内分泌科或骨质疏松专科,早期干预可降低50%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