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增厚不一定是癌症,可能由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肥厚症或胃癌等多种原因引起。
1、慢性胃炎:
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胃壁增厚,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
2、胃溃疡:
溃疡反复发作会引起局部组织纤维化,导致胃壁局限性增厚。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进食后缓解或加重。确诊需依赖胃镜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等药物。
3、胃息肉:
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生长时可表现为胃壁增厚影。多数患者无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出血或梗阻。胃镜下息肉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
4、胃黏膜肥厚症:
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胃黏膜皱襞异常增厚可达正常3-4倍。临床表现与胃炎相似,确诊需通过胃镜深部活检排除恶性肿瘤。轻度病例可观察,严重者需内镜下黏膜切除。
5、胃癌:
胃壁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需警惕恶性肿瘤,尤其伴有黏膜中断、僵硬等表现。早期胃癌多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消瘦、呕血、黑便。诊断依赖增强CT和胃镜活检,治疗需手术联合放化疗。
发现胃壁增厚应完善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戒烟限酒,规律进食。胃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治疗。若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呕血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