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携带者可能由隐性感染、病毒潜伏、免疫抑制、卫生条件差、共用餐具等因素引起,传染性可通过血清检测、隔离措施、疫苗接种、环境消毒、个人防护等方式控制。
1、隐性感染:
部分甲肝病毒携带者无明显症状,但粪便中持续排出病毒。这类人群需定期检测血清抗-HAVIgM,日常避免处理食物或共用卫生间,接触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
2、病毒潜伏:
感染后15-45天潜伏期内已具传染性,尤其发病前2周传染性最强。建议接触者接种丙种球蛋白,高危职业者需提前注射甲肝疫苗。
3、免疫抑制:
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病毒清除能力下降可能长期携带。此类人群需单独使用餐具,排泄物用漂白粉处理,密切接触者应监测肝功能。
4、卫生条件:
粪口传播是主要途径,疫区水源污染可导致群体感染。煮沸饮用水、生食蔬果用臭氧水浸泡、处理海鲜戴手套能有效阻断传播链。
5、共用餐具:
病毒在室温存活数小时,唾液污染餐具可能间接传播。家庭内实行分餐制,餐具蒸汽消毒15分钟,外出就餐用一次性餐具。
甲肝携带者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浆,避免生蚝等贝类;保持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提升免疫力;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物后需用75%酒精洗手,患者衣物单独用沸水烫洗。出现黄疸或ALT升高至200U/L以上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