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心力衰竭。
1、冠心病:
长期高血压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活动后气促。控制血压可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脑卒中: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波动易导致脑动脉瘤破裂或血栓形成,常见突发性偏瘫、言语障碍。急性期需维持血压在安全范围,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3、慢性肾病:
肾小球内高压状态会造成肾单位不可逆损伤。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蛋白尿,晚期可能进展为尿毒症。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出现难治性高血压,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低于130/80毫米汞柱。
4、视网膜病变:
眼底动脉硬化可导致视力模糊、视物变形。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为四级,严重者出现火焰状出血和棉絮斑。定期眼底检查能早期发现血管异常,控制血压可减缓病情进展。
5、心力衰竭:
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肥厚和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变化,治疗需联合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功能。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优先选择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居家监测血压应选择早晨服药前和睡前固定时段测量,记录波动情况供医生参考。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血压稳定,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需同步控制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