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的药物选择需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差异决定,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
1、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缩短入睡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长。这类药物适用于短期缓解严重失眠,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认知功能下降。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酒精或其他中枢抑制剂联用。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选择性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亚型,在改善睡眠结构的同时减少次日嗜睡风险。适合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苦、头晕,老年患者需警惕跌倒风险。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雷美替胺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内源性褪黑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该类药物依赖性低,但可能引起嗜睡、头痛等反应,用药期间需避免夜间强光暴露。
除药物治疗外,失眠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尼古丁,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黑暗。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有长期改善效果,可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方法重建健康睡眠模式。适度进行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配合足浴、穴位按摩等中医外治法,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饮食上可适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晚餐不宜过饱。若失眠持续超过一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需及时就医排除焦虑抑郁等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