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指胃黏膜存在慢性炎症且处于急性发作阶段,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用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抑酸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黏膜保护等方式干预。
1、病理特征:
活动期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可能伴随糜烂或出血点。这与静止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不同,提示炎症反应处于活跃状态。
2、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和细胞毒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根除治疗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
3、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胃黏液分泌。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需联合使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黏膜保护剂。
4、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会溶解胃黏膜脂质层,胃镜下可见胆汁附着。建议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高脂饮食,可服用熊去氧胆酸调节胆汁成分。
5、免疫机制: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这类患者需监测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注射补充,同时注意贫血症状的筛查。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摄入,推荐食用猴头菇、山药等养胃食材。规律进食时间,每餐七分饱,餐后适度散步促进胃排空。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胃镜,排除黏膜病变进展可能。心理压力过大会通过脑肠轴加重症状,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