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日常接触传染风险较低。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慢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排到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可能导致感染。肠结核本身通常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但若患者同时患有开放性肺结核,其痰液中可能含有结核菌,需警惕经口传播风险。
1、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与肠结核患者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存在理论上的传染可能,但实际传播概率较小。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密切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家属属于高危人群。这些人群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低热、盗汗、腹痛腹泻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排查。
2、预防与控制措施:
确诊患者应规范进行抗结核治疗,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痰液需进行消毒处理,餐具应煮沸消毒。家庭成员建议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婴幼儿需及时接种卡介苗。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加强营养摄入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肠结核患者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负担。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消耗过大。患者使用的寝具应定期暴晒,居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密切接触者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完成全程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