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若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腹部超声或空气灌肠造影可确诊。
一、典型症状识别:
肠套叠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发性阵发性腹痛,婴幼儿常表现为突发哭闹、双腿蜷曲,发作间歇期可暂时安静。约90%患儿会出现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胆汁。发病6-12小时后排出果酱样血便,触诊右上腹或中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部分患儿伴随面色苍白、出汗等休克前期表现。
二、诊断检查方法:
腹部超声是首选筛查手段,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显示"套筒征"。空气灌肠造影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可见结肠内气体或造影剂在套叠处受阻形成杯口状充盈缺损。对于病程较长或疑似肠坏死者需行腹部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肠壁水肿及周围渗出情况。
三、高危因素评估:
肠套叠好发于4-10个月婴儿,男童发病率约为女童的2-3倍。病毒感染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梅克尔憩室、肠道息肉等均可能成为诱因。近期轮状病毒感染、添加辅食阶段或家族有肠套叠病史的婴幼儿需提高警惕。
日常需注意观察婴幼儿排便习惯与腹部状态,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发病24小时内及时干预的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90%以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需手术切除。确诊后应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摄入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