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坏死属于严重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肠道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死亡,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命并发症。
1、肠坏死的病理机制:
肠坏死多由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供血中断,也可因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梗阻引发。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后,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发病6小时内未干预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坏死肠段超过2米时死亡率高达70%。
2、典型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与体征不符,后期出现腹胀、血便、腹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20×10⁹/L、乳酸>4mmol/L,CT显示肠壁增厚伴门静脉积气。需与肠梗阻、胰腺炎等急腹症鉴别,误诊率可达30%。
3、临床分级与预后:
根据坏死范围分为局限性单段肠管和广泛性多段肠管。局限性坏死及时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约60%,广泛性坏死即使行全肠切除联合TPN治疗,院内死亡率仍超过50%。合并基础疾病如房颤、动脉硬化的患者预后更差。
术后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逐步尝试肠内营养时选择短肽型制剂。康复期每日补充维生素B12 500μg,每周监测前白蛋白水平。建议采用低纤维、低渣饮食,避免高渗食物刺激残余肠道。术后6个月内每2个月复查肠镜,关注吻合口愈合情况。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力量,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