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需重点控制蛋白质摄入、维持电解质平衡并规律监测病情。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依从性、症状监测、活动限制、心理支持五个方面。
1、饮食调整: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5-1g/kg体重,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清蛋白。急性期需暂时禁食动物蛋白,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至40-60g/日。避免高氨食物如香肠、腊肉、坚果,每餐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南瓜、燕麦等促进排便。采用少量多餐制,每日4-6餐减轻肝脏负担。
2、药物依从性:
严格遵医嘱服用乳果糖、利福昔明等降氨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合并腹水者需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利尿剂使用期间监测血钾水平。禁止滥用镇静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诱发意识障碍。所有药物均需经肝病专科医生评估后使用。
3、症状监测:
每日记录定向力、计算能力和书写能力变化,使用数字连接试验等简易工具筛查认知功能。观察扑翼样震颤、性格改变等前驱症状,出现嗜睡或言语混乱时立即就医。定期检测血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保持血氨水平低于60μmol/L。
4、活动限制:
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消化道出血风险。白天安排30分钟午休,夜间保证7小时睡眠。外出需家属陪同,防止定向力障碍导致走失。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禁止提重物、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5、心理支持:
家属需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理解患者易怒、淡漠等情绪变化。通过记忆训练、兴趣活动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参加肝病患友互助小组减轻病耻感,严重心理障碍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建立稳定的照护者团队,避免频繁更换护理人员。
肝性脑病患者应建立包含肝病科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的多学科管理团队。日常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循环功能,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减少氨的吸收。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禁用动物油脂和刺激性调料。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疾病信息和用药清单,定期进行头颅MRI和神经心理学评估。保持每日1-2次软便,便秘时及时使用乳果糖调节。环境布置需避免尖锐物品,床边加装护栏防止跌落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