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睑内长白色颗粒通常由睑腺炎、结膜结石、脂肪粒、霰粒肿或麦粒肿引起,多为良性病变,少数情况需医疗干预。
1、睑腺炎:
睑腺炎是睑板腺开口处油脂堆积形成的白色小颗粒,与用眼卫生不良或油脂分泌异常有关。表现为无痛性硬结,可能伴随轻微异物感。可通过热敷促进腺体通畅,每日3-4次,每次10分钟。若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需使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
2、结膜结石:
结膜上皮细胞和黏液沉积形成的黄白色颗粒,常见于慢性结膜炎患者。颗粒突出结膜表面时可能产生摩擦感,通常无需处理。若异物感明显,需由医生用无菌针头剔除,避免自行操作引发感染。
3、脂肪粒:
眼睑皮肤皮脂腺堵塞形成的粟丘疹,与护肤品使用不当或代谢异常相关。表现为直径1-2毫米的珍珠样丘疹,无自觉症状。一般不需治疗,顽固性脂肪粒可通过电灼或激光去除,但需注意术后防晒。
4、霰粒肿:
睑板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因腺体阻塞导致脂质滞留形成。初期为无痛性肿块,后期可能继发感染转为麦粒肿。小霰粒肿可通过热敷消退,直径超过3毫米且持续不消者需手术刮除。
5、麦粒肿: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眼睑红肿热痛伴白色脓点。早期可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化脓后需切开排脓。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全身因素。
日常需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及使用过期化妆品。饮食宜清淡,减少高脂高糖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出现持续增大、影响视力或伴有明显疼痛的颗粒应及时就诊,避免挤压以防感染扩散。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排除睑板腺功能障碍等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