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儿童及成人急性肠炎的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破坏肠黏膜屏障,引发水样腹泻、呕吐和发热。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治疗以补液和电解质调节为主,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可通过未煮熟肉类或生鲜食品入侵肠道。细菌毒素会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临床表现为脓血便、里急后重及持续性腹痛。确诊需粪便培养,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易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经粪口途径传播。寄生虫可长期定植于结肠,引发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典型特征为果酱样黏液便,甲硝唑是常用治疗药物,同时需注意预防重复感染。
4、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或化疗药物可能损伤肠黏膜屏障。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肠道黏液分泌,抗生素则可能引发菌群失调。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腹痛腹泻,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补充益生菌。
5、自身免疫反应: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免疫介导的慢性肠炎。遗传易感性个体在环境因素触发下,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导致反复发作的腹痛、血便和体重下降。治疗需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活动。
肠炎患者应保持低脂低渣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缓解期逐步添加蒸蛋、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摄入乳制品、辛辣食材及高纤维蔬菜。注意食品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肉类彻底加热。腹泻期间每日补充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便后温水清洗肛周预防皮肤破损。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高热、血便、脱水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