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炎是静脉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能由静脉曲张、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感染、长期制动、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压力治疗、抗生素使用、手术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缓解。
1、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滞,静脉壁长期扩张易引发炎症。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严重时出现溃疡。日常需避免久站久坐,穿戴医用弹力袜减轻静脉压力。
2、血液高凝: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形成后刺激静脉内膜。伴随患肢突发疼痛、皮温升高。需监测D-二聚体指标,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3、外伤感染:
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静脉,常见于输液穿刺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可能发热寒战。轻症外敷硫酸镁,重症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
4、长期制动:
术后卧床或长途旅行者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血流缓慢诱发血栓性静脉炎。建议每小时踝泵运动,高风险人群预防性使用间歇气压治疗仪。
5、免疫因素:
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引发血管炎性改变,静脉壁免疫复合物沉积。典型症状为游走性浅静脉条索样硬结。需联合泼尼松、环磷酰胺控制原发病,严重狭窄时行血管旁路术。
患者日常应增加步行、游泳等促进静脉回流运动,避免高盐饮食控制体重。急性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慢性期坚持梯度压力治疗。若出现持续发热、溃疡不愈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排除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