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病因排查、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通常由感染性肠炎、痔疮、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暂时禁食6-8小时减轻肠道负担,之后选择低渣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乳制品、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每日进食5-6次,每次100-200毫升。可逐步过渡至白粥、软面条等半流质饮食。
2、补充电解质:
使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每包兑500毫升温水,分次饮用。每日补充量应为腹泻量的1.5倍。可自制补液水500毫升温水+1.75克食盐+10克白糖。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
3、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平衡,诺氟沙星针对细菌性感染。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适用于少量出血。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急性感染期禁用洛哌丁胺。
4、病因排查:
记录便血颜色鲜红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暗红或柏油样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排便频率及伴随症状。检测体温排除感染,按压腹部检查压痛部位。保留异常粪便样本供医生查验。
5、就医评估:
出现持续发热超过38.5℃、每日腹泻超过10次、呕血或意识模糊时需急诊。儿童及老人脱水进展快,便血伴剧烈腹痛可能提示肠梗阻或穿孔。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血常规判断感染程度。
恢复期每日饮用2000-2500毫升温水,分8-10次摄入。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蒸蛋羹、嫩豆腐,补充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如厕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监测体重变化,每周减重不超过1公斤。症状缓解后仍需随访2周,逐步恢复膳食纤维摄入,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慢性便血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4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