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尿道成形术等方式治疗。尿道狭窄通常由外伤、感染、医源性损伤、先天性因素、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1、外伤因素:骨盆骨折或骑跨伤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撕裂,瘢痕愈合后形成狭窄。轻度狭窄可采用定期尿道扩张,严重者需行尿道端端吻合术。尿道成形术适用于长段狭窄患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4-6周。
2、感染因素:淋球菌性尿道炎反复发作易造成黏膜纤维化。急性期需使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控制感染,慢性狭窄建议行尿道内切开术。术后配合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
3、医源性损伤:导尿管留置或膀胱镜检查可能损伤尿道。早期发现可通过间断导尿缓解,形成瘢痕后需选择尿道支架植入。记忆合金支架能维持尿道通畅,但存在移位风险需定期复查。
4、先天性因素:儿童尿道瓣膜症需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复发率约15%。青少年期应监测尿流率,残余梗阻需二次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适合高位尿道闭锁病例。
5、炎症反应:放射性膀胱炎或阴茎硬化性苔藓可继发狭窄。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尿道扩张效果显著,顽固病例建议采用口腔黏膜移植修复。生物补片可减少再次狭窄概率。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尿道。排尿训练采用双重排尿法,首次排尿后等待2分钟再次尝试。凯格尔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每周3次每次15分钟。出现尿线变细、排尿费力等症状应及时复查尿动力学检查。长期随访建议每6个月进行尿道超声评估,术后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