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可由多种药物引起,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中药制剂等。药物性肝炎的发生与药物代谢产物毒性、个体遗传易感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相关。
1、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急性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原因。该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性中间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当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成人单次服用超过10克或长期每日服用超过4克即可能引发肝损伤。
2、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时肝毒性显著增加。异烟肼通过乙酰化代谢,慢乙酰化表型患者更易发生肝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甚至爆发性肝炎。利福平则通过诱导细胞色素P450酶系加重异烟肼的肝毒性。
3、抗生素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可通过免疫过敏反应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磺胺类药物则可能引起肝细胞型或混合型肝损伤,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伴肝功能异常。
4、抗肿瘤药物: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和线粒体功能。甲氨蝶呤长期使用可导致肝纤维化,环磷酰胺代谢产物丙烯醛会引发肝小叶中央坏死。这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5、中药制剂:
何首乌、雷公藤等中药含有的蒽醌类、生物碱等成分可能引起特异质肝损伤。部分中药制剂因成分复杂、质量控制不稳定,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或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凋亡和胆汁淤积。
预防药物性肝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联合用药或超剂量服用。使用肝毒性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E、水飞蓟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但需注意中药保肝制剂本身也可能存在肝毒性风险。酒精会加重药物肝损伤,用药期间应绝对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