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可通过孕期血型筛查、Rh阴性孕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监测胎儿抗体水平、产后及时检测新生儿黄疸等措施预防。新生儿溶血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于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不合。
1、血型筛查:
孕期进行血型筛查是预防新生儿溶血的第一步。孕妇需在孕早期检查ABO血型和Rh血型,若为Rh阴性且胎儿父亲为Rh阳性,胎儿可能继承父亲Rh阳性血型,导致母婴血型不合。通过筛查可早期识别高风险孕妇,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2、抗D免疫球蛋白:
Rh阴性孕妇在孕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该药物能中和进入母体的胎儿Rh阳性红细胞,防止母体产生抗D抗体,降低下一胎发生溶血风险。流产、宫外孕或羊水穿刺后也需及时注射。
3、避免输血:
孕期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尤其Rh阴性孕妇若误输Rh阳性血,会刺激机体产生抗D抗体,增加胎儿溶血风险。输血前必须严格交叉配血,确保血型相容。紧急情况下可选择自体输血或Rh阴性血源。
4、抗体监测:
高危孕妇需定期检测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效价,通过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评估胎儿溶血风险。抗体效价升高时需增加超声检查频率,监测胎儿贫血、水肿等情况,必要时进行宫内输血或提前终止妊娠。
5、新生儿管理:
出生后立即检测新生儿血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密切观察黄疸进展。若出现病理性黄疸,需及时进行蓝光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母乳喂养可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溶血时需暂停母乳。
预防新生儿溶血需从孕前开始系统管理。Rh阴性女性孕前可进行血型咨询,孕期保持规律产检,避免腹部外伤。分娩后保留脐带血用于检测,新生儿出院后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日常注意观察婴儿皮肤黄染程度、喂养情况及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合理补充维生素E和铁剂有助于减少溶血造成的贫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