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骨密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05-25 06:58 相关企业:复禾医药

骨密度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单位面积骨矿物质含量,主要用于评估骨质疏松风险。检测结果受年龄、激素水平、营养状况、运动习惯和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

1、定义解析: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以克/平方厘米为单位。正常值在T值≥-1之间,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该指标能预测骨折风险,髋部骨密度每下降1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2-3倍。

2、年龄因素:

30岁前骨量持续积累,35岁达峰值后每年流失0.3%-0.5%。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年流失率达2%-3%。70岁以上男性因睾酮下降,骨流失速度接近绝经后女性水平。

3、营养影响:

钙磷镁等矿物质构成骨基质,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长期每日钙摄入低于800毫克会加速骨流失。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骨胶原合成,但过量蛋白质>2g/kg体重反而增加尿钙排泄。

4、运动效应:

负重运动通过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每周3次30分钟快走可使骨密度提升1%-2%,游泳等非负重运动对骨量维持效果有限。青少年时期运动积累的骨量可降低老年期骨质疏松风险。

5、疾病关联:

甲亢患者骨代谢率加快,年骨流失率达3%-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治疗满3个月即可能出现骨量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骨密度检测值可能正常,但骨质量下降仍会增加骨折风险。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检测骨密度,日常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50岁以上增至1200-1500毫克,维生素D3补充400-800IU。进行快走、跳舞等负重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存在慢性疾病或长期用药者需定期监测骨代谢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上一篇:婴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老年人吐血又拉血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