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及混合型五种类型。
1、皮肤型:以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多出现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可伴有轻微瘙痒。治疗以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刺激。
2、关节型:除皮肤紫癜外,伴有关节肿痛,常见于膝、踝等大关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可缓解症状,急性期需关节制动。
3、腹型:特征为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需禁食并静脉补充营养,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控制炎症反应。
4、肾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5、混合型:同时具备两种以上类型特征,病情更为复杂。需根据具体症状组合制定个体化方案,必要时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避免食用可能致敏的海鲜、坚果。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出现新发紫癜或腹痛加剧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