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常见类型有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发病原因与长期吸烟饮酒、HPV感染、慢性刺激、遗传因素及放射线暴露密切相关。
1、乳头状瘤:
口腔黏膜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表现为表面粗糙的乳头状突起,多与HPV6/11型感染相关。好发于软腭、舌缘等部位,生长缓慢,极少恶变。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复发率低于5%。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反复摩擦刺激病灶区域。
2、纤维瘤:
起源于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物,质地硬韧,边界清晰,常见于颊黏膜和牙龈。可能与慢性机械刺激如不良修复体或创伤有关。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需消除持续刺激因素。日常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锐利食物划伤口腔黏膜。
3、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致的脉管畸形,婴幼儿多见。表现为紫红色柔软包块,按压褪色。根据深度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和混合型。部分病例会自行消退,持续增大者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激光或手术干预。治疗需考虑美观和功能保护。
4、鳞状细胞癌:
占口腔恶性肿瘤80%以上,好发于舌缘、口底等部位。早期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溃疡或白红斑,进展期出现疼痛、出血和张口困难。危险因素包括烟草使用、酗酒和咀嚼槟榔。治疗需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五年生存率与分期密切相关。
5、腺样囊性癌:
来源于唾液腺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易沿神经扩散。特征性表现为剧烈疼痛和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可见"瑞士奶酪"样改变。手术需广泛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该肿瘤远期转移率高,需终身随访监测。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口腔黏膜修复,建议增加维生素A/C/E及锌的摄入,如胡萝卜、猕猴桃和牡蛎。避免65℃以上热饮和腌制食品。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推荐快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出现口腔溃疡超2周不愈、不明原因麻木或肿块时,应立即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戒烟限酒并接种HPV疫苗可显著降低相关肿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