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好发于50岁至70岁的女性,尤其是绝经后人群。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显著上升,约75%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未绝经女性发病多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无排卵性月经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是高危因素,这些疾病会通过增加雌激素水平刺激子宫内膜增生。
高危年龄段的具体特征:
50-70岁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导致孕激素缺乏,雌激素相对优势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容易诱发癌变。这类患者常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需及时进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癌变风险更高,建议每年妇科检查配合超声监测内膜厚度。
年轻患者的特殊诱因:
40岁以下患者约占15%,多与遗传因素相关。林奇综合征患者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终身发病风险达60%。年轻患者还常见于长期月经失调者,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导致不典型增生。这类人群需定期孕激素治疗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保护内膜。
预防子宫内膜癌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应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绝经后女性避免自行补充雌激素,有异常阴道流血应立即就诊。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从30岁开始每年宫腔镜检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