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可通过斑贴试验、皮肤镜检查、临床表现评估、病史询问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诊断,通常由过敏原刺激、化学物质接触、物理摩擦、微生物感染或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将常见过敏原贴敷于背部或前臂皮肤,48小时后观察局部反应。阳性表现为红斑、丘疹或水疱,提示对特定物质过敏。常见测试过敏原包括镍、铬、香料、橡胶添加剂等。该检查无创且特异性高,但需注意假阴性可能。
2、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放大观察皮损微观结构,辅助鉴别接触性皮炎与其他皮肤病。典型表现包括点状血管、鳞屑及表皮水肿。对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可见边界清晰的表皮坏死,而过敏性皮炎多显示海绵水肿。该检查快速便捷,适合门诊初筛。
3、临床表现评估:
接触性皮炎典型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或灼痛。急性期可见渗出,慢性期转为苔藓样变。刺激性皮炎多边界清晰,过敏性皮炎可超出接触范围。医生会根据皮损形态、分布特点进行分级评估,需排除湿疹、银屑病等相似疾病。
4、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职业暴露史、化妆品使用史及近期接触物是诊断关键。重点了解症状出现时间与接触物质的关联性,是否接触金属饰品、清洁剂、植物等常见致敏原。反复发作患者需记录生活日记追踪可疑过敏原,这对非典型病例诊断尤为重要。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提示过敏反应,严重病例需检测血清IgE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适用于不典型病例,表现为表皮海绵水肿和真皮淋巴细胞浸润。细菌培养可鉴别继发感染,真菌检查排除皮肤癣菌感染。
确诊接触性皮炎后应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日常选择无香料护肤品,穿戴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急性期可用冷敷缓解瘙痒,慢性皮损需加强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建议记录可疑致敏物清单,就诊时携带日常接触物品成分表供医生参考。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反复发作或全身症状明显者需及时转诊皮肤科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