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疹可通过局部护理、抗病毒药物、退热镇痛、免疫调节、预防继发感染等方式治疗。病毒性皮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局部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皮疹部位。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缓解瘙痒,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疱疹性皮疹可局部涂抹阿昔洛韦乳膏,每日2-3次促进愈合。
2、抗病毒治疗:
重症患者需口服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EB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可联合使用干扰素,麻疹患者需补充维生素A。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24-48小时内开始效果最佳。
3、对症退热:
体温超过38.5℃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发热期间多饮温水,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骤升伴寒颤需及时就医。
4、免疫支持:
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60-80克,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使用胸腺肽、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剂。
5、并发症预防:
继发细菌感染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口服头孢克洛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疱疹破溃处可涂抹碘伏消毒,合并结膜炎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病毒性皮疹恢复期应避免食用海鲜、辛辣等发物,推荐冬瓜、薏米、绿豆等清热利湿食材。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皮疹完全消退前避免公共泳池。接触者需隔离观察2周,孕妇接触风疹病毒应立即检测抗体。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皮疹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