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适用于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引流,主要有不明原因腹水性质鉴别、腹腔感染病原学诊断、腹腔内出血评估、肝硬化腹水减压治疗、恶性肿瘤腹水控制五种情况。
1、腹水性质鉴别:
对于新发或病因不明的腹水,腹腔穿刺抽取腹水进行生化、细胞学及微生物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步骤。通过分析腹水中的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可区分漏出液与渗出液,辅助判断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或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等病因。穿刺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卵巢癌、胃癌等腹膜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2、感染病原学诊断:
当怀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继发性腹腔感染时,穿刺获取腹水进行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至关重要。腹水中中性粒细胞计数>250个/mm³可确诊感染,指导抗生素选择。对于术后发热或腹部压痛患者,穿刺有助于鉴别腹腔脓肿与普通感染。
3、内出血评估:
创伤或疑似脏器破裂导致的腹腔内出血,穿刺抽出不凝血具有确诊意义。通过观察穿刺液性状变化,可动态评估出血是否持续。对于宫外孕破裂、肝脾损伤等急症,诊断性穿刺能为急诊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4、肝硬化减压: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引起严重腹胀或呼吸困难时,治疗性穿刺放液可快速缓解症状。单次放液量通常控制在4-6升,需同步输注白蛋白预防循环功能障碍。反复大量腹水患者可考虑留置引流管进行间断性引流。
5、恶性腹水控制:
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导致的难治性腹水,穿刺引流联合腔内注射顺铂、贝伐珠单抗等药物可延缓腹水再生。对于终末期患者,姑息性穿刺能改善生活质量,需注意每次放液量不超过1-2升以避免低血压。
实施腹腔穿刺前需评估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穿刺部位感染风险,超声引导可提高安全性。术后需监测血压、心率及穿刺点渗液情况。建议穿刺后卧床休息6小时,避免剧烈运动24小时。日常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发热、腹痛加剧等异常症状,肝硬化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并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