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肠道疾病,主要由肠道缺血缺氧、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引起。
1、肠道缺血缺氧:
早产儿肠道血管发育不完善,在低血压、窒息等情况下易发生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临床表现为腹胀、血便,需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循环。
2、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过度繁殖可引发肠壁炎症坏死。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呼吸暂停,需使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喂养不当:
高渗配方奶或喂养速度过快会加重未成熟肠道的消化负担。典型症状为胃潴留、胆汁样呕吐,需暂停肠内喂养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4、免疫缺陷:
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肠道分泌型IgA不足,难以抵抗病原体侵袭。这类患儿易合并败血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5、肠道菌群失衡:
新生儿肠道定植菌群异常时,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增殖破坏肠上皮。可通过益生菌制剂调节微生态,严重者需行肠造瘘术切除坏死肠段。
对于确诊或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应立即禁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感染指标,肠外营养需保证热量120-150kcal/kg/d。恢复期喂养应从稀释的低渗配方奶开始,逐步增加浓度和剂量,母乳喂养者建议添加母乳强化剂。出院后需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情况,警惕肠狭窄、短肠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肠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