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等。该病主要与蚊媒传播、病毒侵袭、免疫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季节性流行等因素有关。
1、蚊媒传播: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猪和鸟类是主要动物宿主。病毒在蚊虫与动物间循环,人类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可能感染。流行季节多为夏秋季,与蚊虫活跃期重叠,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措施。
2、病毒侵袭:
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随后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当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发脑实质炎症反应。病毒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损伤是导致脑炎症状的主要原因。
3、免疫反应:
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可能加重病理损害。过强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细胞损伤。这种免疫病理反应是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的重要机制。
4、神经系统损害:
病毒主要侵犯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脑干等部位。病理改变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与受损部位相关,可能出现抽搐、瘫痪、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5、季节性流行: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我国南方地区5-10月为高发期,北方7-9月多见。流行强度与蚊虫密度、动物宿主带毒率、人群免疫力等因素相关。儿童和未接种疫苗者易感,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预防乙型脑炎需采取综合措施:在高发季节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护用品;保持环境清洁,消除蚊虫孳生地;重点人群应接种乙脑疫苗。发病后需及时就医,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降颅压、抗惊厥等处理。恢复期患者应进行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注意观察有无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定期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