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是妊娠期因病原体侵入羊膜腔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由细菌上行感染、胎膜早破、阴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经阴道上行至宫腔,穿透胎膜进入羊膜腔。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或克林霉素。
2、胎膜早破:破膜时间超过18小时显著增加感染风险。破膜后需监测体温及胎心变化,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阴道检查等操作。
3、菌群失衡:孕期阴道pH值改变导致乳酸杆菌减少,致病菌过度繁殖。维持会阴清洁,避免频繁冲洗,可补充阴道益生菌调节微生态。
4、免疫力下降:妊娠期母体免疫耐受状态易继发感染。保证充足睡眠,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如柑橘、坚果等增强抵抗力。
5、医源性因素:羊膜穿刺或宫颈环扎术可能破坏胎膜完整性。操作需严格无菌规范,术后密切观察阴道分泌物性状及子宫压痛情况。
预防需加强孕期卫生管理,穿着透气棉质内衣,每日清洗外阴;饮食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蛋类;出现发热、腹痛或分泌物异味应及时就医。定期产检监测阴道分泌物PH值及炎症指标,胎膜早破者需绝对卧床减少羊水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