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女性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会随着激素水平变化发生周期性增生和脱落,形成经血排出体外。
子宫内膜脱落的生理机制:
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逐渐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孕,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内膜血管收缩,内膜组织缺血坏死而脱落。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通过宫颈和阴道排出。这一过程通常持续3-7天,出血量约20-80毫升。
异常脱落情况的识别:
当出现经期超过7天、经血量超过80毫升或伴有大量血块时,可能提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理情况。痛经程度剧烈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腺肌症。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可能反映内分泌紊乱或卵巢功能异常。
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经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2-3小时更换卫生用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加重盆腔充血。饮食上多摄入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补充因失血损失的铁元素。注意腰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缓解子宫收缩痛。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激素水平平衡。
经期结束后可适当进行瑜伽、快走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游泳等可能引起感染的活动。若连续三个月出现月经异常,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日常记录月经周期长度、经期天数及出血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