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光眼无法自愈,需通过药物控制、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可能与房角发育异常、遗传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球增大等症状。
1、药物控制:儿童青光眼需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药物治疗需在眼科医生指导下定期调整方案,同时监测眼压变化及视神经损伤程度。
2、激光治疗:对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可选择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通过改善房水引流降低眼压。该治疗创伤小但效果有限,术后仍需配合药物维持,适用于眼压轻度升高的学龄期患儿。
3、小梁切除术:作为儿童青光眼经典术式,通过建立新的房水外流通道控制眼压。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后可能出现浅前房、滤过泡瘢痕化等并发症,需密切随访观察前房深度。
4、房水引流阀植入:适用于多次手术失败的难治性青光眼,通过硅胶引流装置将房水引流至赤道部。该手术能长期维持眼压稳定,但存在引流管暴露、角膜内皮失代偿等风险,需定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5、视觉康复训练:术后患儿需进行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等视功能康复。合并弱视者应尽早开始红光刺激、后像疗法,配合屈光矫正和营养支持,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视力。
儿童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眼压及视神经状况,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眼部碰撞。饮食应增加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食物,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不超过1500ml。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视野检查和OCT检测,发现眼压波动超过21mmHg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