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草转氨酶是存在于肝细胞、心肌细胞等组织中的一种酶,参与氨基酸代谢过程,其数值异常可反映肝脏或心脏损伤。
1、生理功能:
谷草转氨酶全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催化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的转氨基反应,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酸。该酶在能量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心肌和肝脏组织中活性较高,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含量较低。
2、组织分布:
该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肝细胞线粒体及细胞质,其次存在于骨骼肌、肾脏和脑组织中。心肌中浓度约为肝脏的3倍,但肝脏因体积较大成为血清AST的主要来源,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型AST释放更显著。
3、临床意义:
血清AST水平升高常见于急性肝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可升高至正常值20倍以上,酒精性肝病时AST/ALT比值常>2。心肌梗死发作后6-8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峰值。
4、检测方法:
临床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ST活性,正常参考值因实验室而异,通常成人男性<40U/L,女性<35U/L。检测需空腹采静脉血,避免剧烈运动后检查以防假性升高。
5、相关指标:
常与谷丙转氨酶ALT联合检测,ALT对肝脏特异性更强。AST/ALT比值有助于鉴别病因,肝硬化时比值>1,肝癌可能>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辅助诊断心肌损伤。
保持AST水平正常需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肌功能。长期饮酒者需限制酒精摄入,每日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妊娠期、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酶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