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儿童睡眠障碍可通过调整作息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原发病管理等方式治疗。儿童睡眠障碍通常由生理发育因素、环境干扰、心理压力、神经系统异常、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作息:

建立规律作息是改善睡眠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或电子屏幕刺激。日间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跳绳、骑自行车等消耗体力的活动,但傍晚后应转为安静游戏。学龄儿童建议晚间睡眠时长达到9-11小时。

2、环境优化:

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为,使用遮光窗帘消除光线干扰,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棉质寝具。白噪音机或轻柔音乐可掩盖环境杂音,夜灯亮度需低于30勒克斯。避免在卧室放置电子设备,睡前进行温水浴或足浴有助于放松身心。

3、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性失眠效果显著,可采用睡眠限制法、刺激控制法等技术。通过绘本共读、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缓解睡前紧张,对噩梦惊醒的儿童需进行安全感重建。家长应避免睡前批评教育,建立正向的睡前程序如拥抱、故事时间等。

4、药物控制: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抗组胺药如羟嗪可用于短期症状控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对注意力缺陷合并失眠有效。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通常作为行为干预无效时的二线方案,用药期间需监测晨起困倦等副作用

5、疾病管理:

睡眠呼吸暂停需耳鼻喉科评估腺样体肥大情况,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或扁桃体切除术。不宁腿综合征可能与铁缺乏有关,需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癫痫、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睡眠问题,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

保证每日摄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晚餐避免高糖高脂饮食。白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球类活动,但睡前3小时应结束剧烈运动。建立睡眠日记记录入睡潜伏期、夜醒次数等参数,定期随访评估干预效果。持续存在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等情况需及时转诊睡眠专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眼睛几度为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