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可通过肛门扩张术、肛门成形术等方式治疗。肛门狭窄通常由先天性畸形、慢性炎症、外伤、肿瘤压迫、术后瘢痕收缩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如肛门闭锁或直肠阴道瘘,可能导致肛门狭窄。这类患者需在婴幼儿期评估,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行肛门成形术重建正常解剖结构。伴随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
2、慢性炎症:
长期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直肠纤维化狭窄。当出现持续性排便疼痛、便血且生物制剂治疗无效时,需考虑狭窄段切除吻合术。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异常有关。
3、外伤性狭窄:
肛周撕裂伤或产伤愈合后形成的瘢痕性狭窄,若肛门扩张器治疗3个月仍不能维持2指宽度,需手术松解瘢痕。这类患者常伴排便时刀割样疼痛、肛周皮肤裂伤。
4、肿瘤压迫:
直肠癌或盆腔肿瘤压迫导致的机械性狭窄,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造瘘手术。可能与肿瘤浸润、淋巴转移有关,典型表现为便条变细、里急后重感。
5、术后并发症:
痔疮切除或肛瘘手术后瘢痕过度增生引起的狭窄,当出现排便梗阻、需长期依赖泻药时,需行瘢痕切除肛门成形术。这类狭窄多与术中黏膜切除过多、伤口感染有关。
肛门狭窄患者术后需保持高纤维饮食如燕麦、火龙果,避免久坐压迫伤口,每日进行提肛训练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个月内定期复查肛门指检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排便失禁需立即就医。注意观察排便频率及性状变化,必要时使用乳果糖软化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