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性食管炎可通过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药物治疗,通常由胃酸分泌过多、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饮食刺激、肥胖、妊娠等因素引起。
1、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降低胃酸分泌。雷贝拉唑作用更快,适合夜间反流症状明显者。疗程通常为4-8周,严重病例需延长至12周。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钙吸收。
2、H2受体拮抗剂:
法莫替丁通过阻断组胺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与质子泵抑制剂相比,抑酸效果较弱但副作用较少。可能出现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3、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并在食管黏膜形成保护层,缓解烧灼感。硫糖铝能与糜烂面结合促进修复,需空腹服用。这类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多作为辅助用药。
4、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加速胃排空。莫沙必利通过5-HT4受体改善胃肠蠕动,减少反流频率。可能出现心悸或腹泻,心脏病患者慎用。
5、联合用药方案:
难治性病例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动力药。巴雷特食管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加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根除治疗。
药物治疗需配合低脂饮食,避免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超重患者应控制BMI在24以下,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症状持续或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时需胃镜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