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糜烂型脚气可能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皮肤屏障受损、糖尿病、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真菌治疗、保持干燥、穿透气鞋袜、控制血糖、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改善。

1、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侵入角质层引发感染,表现为趾缝浸渍发白、表皮脱落伴糜烂渗出。需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或口服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

2、足部多汗:

汗液浸泡使角质层软化,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建议每日用5%明矾溶液泡脚,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避免穿胶鞋等密闭鞋履。

3、皮肤损伤:

搔抓或摩擦导致表皮破损,加速真菌定植。处理时需先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收敛创面,再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

4、糖尿病因素:

血糖升高导致末梢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可能引发足部感觉减退、反复溃疡等症状。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联合使用甲钴胺改善神经代谢。

5、免疫低下:

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易出现顽固性糜烂,伴随甲板增厚、全身皮疹等症状。建议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必要时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

日常需将鞋袜用60℃以上热水烫洗,避免与他人共用修脚工具。饮食可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和维生素B族谷物,促进皮肤修复。运动后立即清洁足部,趾缝部位需用吹风机低温档彻底烘干。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足底压力检测,出现化脓性感染需急诊清创处理。

上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治疗 下一篇:眼睛几度为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