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感冒可能由病毒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下降、环境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缓解、休息调养、预防感染等方式改善。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侵袭胃肠黏膜是主要病因,患者出现水样腹泻、低热症状。治疗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必要时使用干扰素抗病毒。
2、饮食不当:生冷食物刺激或变质食物含致病菌可诱发症状,伴随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建议暂停固体饮食6-8小时,症状缓解后进食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加重腹泻。
3、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等因素削弱免疫防御,使病毒易感性增加。每日保证7小时睡眠,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鲜枣,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
4、环境刺激:空调低温直吹腹部或骤冷骤热环境导致胃肠痉挛。使用暖水袋热敷脐周,生姜红糖水驱寒,保持26℃左右室温,外出时用围巾保护腹部避免受凉。
5、菌群失衡:长期滥用抗生素或饮食结构单一破坏肠道微生态。症状缓解后补充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日常增加酸奶、纳豆等发酵食品摄入,膳食纤维每日不低于25克。
发病期间采用BRAT饮食模式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刺激胃肠。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热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儿童及老年人需警惕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恢复期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促进肠蠕动,注意餐具高温消毒切断传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