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需通过肛门指检、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项目排查病因。
1、肛门指检:
医生戴手套涂抹润滑剂后,将手指伸入直肠触诊。该方法可发现80%的直肠癌及痔疮、肛裂等病变,检查时可能触及肿块或出血点,操作时间约1分钟,属于基础筛查手段。
2、粪便隐血试验:
通过化学或免疫法检测粪便中肉眼不可见的血液,需连续采集3天样本。食用红肉、动物血制品可能造成假阳性,检查前3天需保持素食。阳性结果提示消化道存在活动性出血。
3、结肠镜检查:
采用前端带摄像头的软管探查全结肠,可直观观察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检查前需服用清肠剂排空肠道。发现异常时可同步进行活检或息肉切除,全程约需20-40分钟。
4、血常规检测:
通过静脉采血分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低于120g/L。急性大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可能异常升高。
5、肿瘤标志物:
检测CEA、CA19-9等血清指标辅助判断肿瘤风险。CEA超过5ng/ml需警惕结直肠癌,但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数值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
检查期间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白粥、蒸蛋,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促进肠蠕动,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周。出血量较大或伴随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时需立即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粪便隐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