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血小板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使用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妊娠期生理变化、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营养性贫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建议每日摄入红肉50-100克,动物肝脏每周2-3次,配合维生素C含量高的果蔬促进铁吸收。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铁源需与肉类同食提高利用率,避免与浓茶、咖啡同服影响吸收。
2、补充铁剂:
对于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的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多糖铁复合物、琥珀酸亚铁等铁剂。补铁期间需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治疗2周后血小板开始回升,4-6周可达正常水平。注意铁剂可能引起便秘等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等药物抑制抗体产生。起始剂量为0.5-1mg/kg/d,血小板升至安全范围后逐渐减量。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变化,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和感染风险,疗程一般不超过6周。
4、输注血小板: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浓缩血小板。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可提升血小板约20×10⁹/L,维持效果约3-5天。反复输注可能产生同种免疫反应,需配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提高输注效果。
5、治疗原发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需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子痫前期患者可能需终止妊娠。病毒感染引起者需抗病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需使用羟氯喹调节免疫。原发病控制后血小板通常可自行恢复。
孕妇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碰撞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每日保证8小时睡眠,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妊娠34周后需每周检查,分娩前血小板应维持在50×10⁹/L以上。出现鼻衄不止、皮下大片瘀斑等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就医。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核桃、花生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