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吐奶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奶量、拍嗝、选择合适奶嘴、避免过度活动等方式缓解。吐奶通常由贲门发育不全、胃容量小、喂养不当、体位改变、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
1、贲门发育:
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贲门闭合功能较弱,胃内容物易反流。哺乳后保持婴儿上半身抬高30度,采用右侧卧位可减少反流。母乳喂养者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2、胃容量小: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仅30-60ml,过量喂养易导致吐奶。建议按需喂养,单次奶量不超过90ml。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比例调配,两次喂养间隔2-3小时。
3、喂养技巧:
奶瓶喂养时奶嘴孔过大易致呛奶,过小会吸入过多空气。选择S号防胀气奶嘴,喂奶时奶液充满奶嘴颈部。母乳喂养需确保正确含接姿势,避免拉扯乳头。
4、病理因素:
吐奶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体重不增等症状。胃食管反流可尝试深度水解配方奶,幽门狭窄需进行幽门肌切开术。
5、过敏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除吐奶外常伴湿疹、血便。母亲需严格回避乳制品,或改用氨基酸配方粉。症状持续需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抗体确诊。
日常护理需注意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使用斜坡床垫抬高头部。若吐奶伴随哭闹不安、呕吐物带血丝、体重下降超过10%,需及时儿科就诊。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乳汁质量。新生儿清醒时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注意动作轻柔避开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