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便秘、肠套叠、过敏性紫癜、阑尾炎、肠痉挛、泌尿系统感染、功能性腹痛等十种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等措施。
1、饮食不当:
过量进食生冷、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可能伴随呕吐。建议暂停固体食物6-8小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米粥、面条。
2、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细菌性肠炎会导致腹痛伴水样便,严重时出现发热脱水。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补液和蒙脱石散对症治疗为主。
3、肠系膜淋巴结炎:
呼吸道感染后常继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疼痛多位于右下腹。超声检查可确诊,通常采用布洛芬缓解疼痛,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程约1-2周。
4、便秘:
排便间隔超过3天可能引发左下腹坠胀痛。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西梅、火龙果,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口服溶液。建立定时排便习惯,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
5、肠套叠:
婴幼儿突发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需警惕。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病例需腹腔镜手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术后需禁食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6、过敏性紫癜:
四肢对称性皮疹合并腹痛提示本病,系毛细血管炎所致。需检测尿常规排除肾损害,使用西替利嗪抗过敏,严重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发病期忌食海鲜、鸡蛋等易致敏食物。
7、阑尾炎:
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呕吐是典型表现。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后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术后静脉应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8、肠痉挛:
一过性脐周绞痛常见于3-12岁儿童,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热敷腹部可缓解症状,反复发作者可服用颠茄合剂。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
9、泌尿系统感染:
腹痛伴随尿频尿急需尿常规检查。大肠杆菌感染多见,可选用头孢地尼或呋喃妥因。治疗期间每日饮水量应达1500ml以上,避免憋尿和会阴部清洁不足。
10、功能性腹痛:
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痛而无器质性病变,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建议记录疼痛日记排除诱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短期使用匹维溴铵调节胃肠动力。
儿童腹痛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优先选择蒸煮烹调方式,避免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恢复期逐步添加瘦肉末和蔬菜。每日进行适量散步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腹痛性质变化,出现持续疼痛超过6小时、呕吐胆汁样物、血便或高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定期测量体温和记录排便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进展。对于功能性腹痛患儿,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疼痛症状,通过游戏分散注意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