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用药期间需监测不良反应,避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
2、抗风湿药: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抗风湿药可延缓病情进展,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治疗药物。这类药物起效较慢,需持续使用数月才能显效。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部分药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或肝功能损害。
3、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控制炎症,适用于急性发作期。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和感染风险增加。建议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并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4、生物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以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等生物制剂,适用于传统抗风湿药疗效不佳的患者。这类药物靶向作用于免疫系统关键环节,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使用前需排除结核等潜伏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应保持适度关节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关节保暖很重要,寒冷可能加重症状。温水浴和轻柔按摩有助于缓解晨僵,但急性炎症期应减少关节负重。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