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可以通过典型皮损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二期梅毒疹多表现为铜红色斑疹或丘疹,常对称分布于躯干、四肢,无痛痒感,伴随全身淋巴结肿大。
1. 典型皮损特征:
梅毒疹的皮损具有特异性表现。初期为硬下疳期,感染部位出现无痛性溃疡;进入二期后,皮肤出现直径0.5-2厘米的玫瑰色或铜红色斑疹,表面可有鳞屑,好发于手掌、足底。皮疹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梅毒疹具有反复发作特点,不同阶段的皮损形态存在差异。
2. 实验室诊断方法:
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测,包括非特异性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特异性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神经梅毒筛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直观观察到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诊断。
日常应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防护措施。确诊后需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血清滴度,性伴侣应同步筛查。治疗期间保持皮损清洁,避免搔抓。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蛋白质,避免饮酒。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体力消耗过大。治疗后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血清学指标,第二年每半年复查,直至血清学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