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和压积偏低可能由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等原因引起。
1、缺铁性贫血:
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因素会导致体内铁储备耗竭,红细胞生成减少。典型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指甲脆薄。需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确诊,治疗以口服铁剂为主,同时需排查潜在出血原因。
2、慢性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会干扰铁代谢,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炎症因子导致铁被禁锢在巨噬细胞内无法利用,同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受抑制。这类贫血通常为轻中度,血红蛋白多在80-100g/L,需控制原发病才能改善。
3、骨髓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直接影响造血干细胞功能。可能与辐射、苯接触、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检查可见造血细胞显著减少,需根据病因采用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4、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时发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膜缺陷疾病,或自身免疫性溶血、疟疾感染等均可导致。特征性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
5、营养缺乏: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见于长期素食者、胃切除术后或肠道吸收障碍患者。骨髓检查可见巨幼样变的红细胞前体细胞,伴有舌炎、四肢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或口服叶酸补充治疗。
日常需保证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的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妊娠期、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等特殊人群需加强营养监测。若出现心悸气促、头晕加重等缺氧症状应及时就医。